双拥共建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武工作 > 双拥共建 > 正文

一家三代炮兵人的家国情赤子心

□通讯员 杨新东 练红宁 沈珠雷

一家三代人,代代有炮兵。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志、浓浓军旅情。他们接力奔跑,见证了中国炮兵的发展与强大;他们接续奋斗,不懈前行,诠释了军人世家的情怀与梦想。他们是南京市江宁区的一个平凡而特殊的家庭,从陆钧南到陆夕泉再到陆道融,还有他们的亲人,三代人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国防事业,以炽热的赤子之心投身我军炮兵事业发展,支持着国防和军队建设,书写着一个普通家庭的强军之梦和拥军之歌。

陆钧南 红色基因在参军参战中植根

陆钧南是陆夕泉的父亲、陆道融的爷爷,是这个家庭中的第一代炮兵。1967年奉命参战时曾写下遗书:我若战死,请将我所有积蓄交作最后一次党费。现年74岁的陆钧南仍念念不忘与战友血战疆场,誓死保卫祖国的荣耀时刻。

1945年出生的陆钧南,四岁丧父八岁丧母,成了当时生产队里有名的五保户。在党的好政策抚育下成长的他,为感念党恩,18岁那年参军入伍。1964年10月10日,陆钧南所在的高炮66师615团受命开赴兰州,执行保护原子弹实验基地的艰巨任务。部队驻防在高山上,缺水少粮,气候十分恶劣。当地有个顺口溜:“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部队每天24小时警戒,既要防敌特,又要防敌机。

这种艰苦的生活持续了三年,陆钧南从没有抱怨,反而觉得是一种荣耀。

1967年11月,陆钧南所在部队奉命参战,部队连夜出动,马不停蹄赶往目的地。当时陆钧南还没有成家,于是写下了简短的遗书。炮火纷飞的岁月伴随生死考验。他说,那时条件很艰苦,时常靠嚼红辣椒来充饥提神。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他刚从一个炮阵地走到另一个炮阵地,敌军飞机扔下一颗2000磅的炸弹落在前一个炮阵地上,十几个战友瞬间尸骨无存。陆钧南侥幸存活,但惨烈的场面深深地烙在了脑海里,他时常梦见那十多个战友,常说要替那些死难战友幸福地活着。陆均南常说你不当兵我不当兵谁去当兵,当他的儿子和孙子相继从军时,他非常开心。

陆夕泉 军人本色在攻坚克难中传承

1971年出生的陆夕泉,是听着父亲讲述部队的故事长大的。正是在父亲的感染激励下,1989年,他怀着对军人的崇敬,考进了原南京炮兵学院,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炮兵。1991年他参加湖熟镇的抗洪抢险,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奋不顾身。199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工作,无论是带学员带战士,还是在机关,他都勤奋努力。“不占领高端技术,国防无法强大。”在这一理念影响下,34岁的他考入国防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2000年12月,冬季寒风凛冽,在一次外训学员进行122火箭炮实弹射击时,一枚火箭弹因故障在发射飞行2公里后落入水塘没有爆炸。面对危险,已是营长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我来”。在与专家商量好方案后,他与营连干部带领战士排水,下塘刨土。越接近炮弹危险越大,每个人都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紧张。哑弹如嗜血的魔鬼,虽然大家都在动,但所有人都屏气作业。经过六个小时的奋战,哑弹被成功送达指定地点供专家分析研究。每每提及此事,陆夕泉仍然心有余悸。

2002年大年初二,陆夕泉接到上级命令,紧急集合全营官兵,奔赴某林场扑火。全营官兵到达林场后,在当地森林防火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登山,扑火,一天一夜的生死扑救,终于战胜了火魔。扑灭大火回营时,陆夕泉看着年轻官兵的背影,对中国军人的脊梁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志。陆夕泉转业后,一刻没有停歇奋斗的步伐,赢得了一片赞誉。

陆道融 强军使命在文韬武略中担当

1999年,陆夕泉的儿子陆道融出生,他是听着两代炮兵人的故事,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初中时,他曾在作文中写道:要像爷爷和父亲那样成为一名威武的革命军人。

转眼到了2017年,他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了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成为这个家庭的第三代人民炮兵。新生长途拉练中,他脚上磨出了好几个血泡仍咬着牙坚持。他还积极参与学院的宣传报道,已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人民陆军报》等军内媒体发表十多篇文章。2019年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用实际行动延续着军人血脉的传承,书写着三代人的炮兵情怀,正如他在《崇拜英雄,永恒的精神传承》一文中所写,“要坚持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深植到灵魂血脉,让英雄之气贯注年轻之躯,不负青春芳华、不负时代使命。”

军属们 奉献精神在无怨无悔中升华

在陆夕泉的家庭中,还有三位女性是幕后英雄——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她们无怨无悔支持着家中的军人,鼓励、鞭策和关爱他们。

陆夕泉的母亲陈才英,一位农村普通女性,她默默支持丈夫在部队安心服役,独自承担所有的家庭责任,在农村抚养一双儿女;她鞭策儿子在部队建功立业,不给儿子增加任何后顾之忧;她鼓励孙子吃苦耐劳,练好打仗本领。陆夕泉的妻子罗芬,为支持丈夫,默默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无怨无悔。曾有人问她,嫁给一个军人,不觉得生活有压力吗?而她毫不犹豫地说,没有压力怎么可能把属于我的那半个军功章拿回来啊?除了照顾好家庭,她也有属于自己的事业,还被选为区人大代表。在儿子考入军校后,她经常鼓励儿子,其撰写的家书《要善于与自身短处为敌》曾被南京市总工会评为二等奖,并在《解放军报》发表,获得好评。

陆夕泉的女儿,从小热爱军营,高考时因当年军校在江苏不招收文科女生而与军校无缘,她把对军营的爱全部化作了对弟弟的关心和支持……一路走来,三位女性用坚韧诉说着军属的可敬,用孤独诠释着军属的伟大。(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19年4月8日)

退役军人刘世军 助人为乐二三事

□通讯员 蔡毅 韦杰

刘世军,曾在厦门和驻宁某部队服役,退役后来到金陵图书馆工作,今年3月28日荣获南京市委宣传部和南京市文明办授予的“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

作为军人,刘世军曾荣立三等功,被评为优秀士兵和红旗车驾驶员。一天清晨,刘世军开车途经傅厚岗,突然看到一对夫妇正抱着孩子,焦急地边跑边挥动手臂拦过路的汽车。刘世军主动停车上前询问,原来孩子有严重的癫痫,早晨突然发病,口吐白沫,需要尽快就医,否则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刘世军二话不说,立马发动汽车,连闯几个红灯,以最快速度将孩子送到儿童医院急诊室,得知孩子脱险后,便悄悄离去。

退役到金陵图书馆工作后,刘世军每天总是早早地到单位,打开图书借阅室大门,包揽各项准备工作,为部门营造一个舒心愉悦的氛围。有一次,一位上了年纪的读者在自助借书时,电脑提示有图书超期未还,无法继续借阅。老人非常激动,坚持先前的图书已经归还,一定是机器故障或是人为失误。刘世军见状,先安排老人在办公室休息,自己则前往阅览室、24小时还书区等所有可能遗漏的地方寻找“超期”书籍,没有找到。刘世军把情况向老人说明,耐心劝导老人回家再找一下,并为老人申请办理借书延期手续,让她这次能够顺利借书。第二天一早,这位读者找到刘世军,满脸歉意地握着他的手说:“上次借的书确实忘在家里了,今天前来一是赔礼道歉,二是还书!”

生活中刘世军也是出了名的“热心肠”。2013年1月一个难得的周末,刘世军像往常一样带着女儿去上补习班,在公共自行车的车篓里发现一个钱包。他在原地等了好久也没有等来失主,于是打开钱包寻找失主的信息。钱包里面有一千多元现金、各种卡片、一张价值不菲的支票和金陵图书馆的借书证!刘世军顾不上送女儿,立即跑回单位,调阅读者证上的信息,打通了失主电话。原来,失主是一名在读研究生,包里的支票是她用来支付学费的,不料却将钱包遗忘在了公共自行车的车篓里。为了表达感激,失主特地给刘世军送去了锦旗。(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19年4月8日)


双拥短波

■溧水区机关党员祭扫革命先烈

3月30日,溧水区机关干部和驻区单位230余名领导、党员干部,在烈士纪念碑前列队肃立,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全体同志向革命烈士三鞠躬后,缓步前行,有序绕行一周瞻仰烈士纪念碑。以此表达对先烈的敬仰和建设“强富美高”新溧水的坚强决心。 赵军 李于洋

■雨花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祭扫烈士

3月29日,雨花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局机关和军休一所、二所全体干部职工到烈士陵园开展清明节烈士祭扫活动。在烈士纪念碑前,干部职工重温了入党誓词,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和鲜花,寄托哀思。 李述良

■鲜花祭英烈红心永向党

3月28日,南京第十干休所工休人员和锁五社区党员群众来到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共同组织“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祭扫活动。原本坐在轮椅上近90岁高龄的程福保老首长坚持站着在纪念碑前宣读祭词,让人心生敬意。 邓娟

■重温光辉历史感悟革命精神

3月29日,陆军工程大学研究生某大队组织党小组长等10余名同志参观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学习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并在清明节到来之际,通过这种“祭之以礼”的方式,向共和国的英烈庄重送上思念与敬意。 王森佩(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19年4月8日)

上一篇:冒着炮火堵船洞跨过长江

下一篇:渡江老兵忆当年 峥嵘岁月励后人

版权所有 © 南京财经大学 党委保卫部、人民武装部、保卫处

电话:025-86718116(仙林);025-83494110(福建路)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亚东新城区文苑路3号 邮编:210023

社交媒体
南财保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