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共建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武工作 > 双拥共建 > 正文

渡江老兵任长盛:冒着炮火堵船洞跨过长江

□任长盛 口述 王烜烜 整理

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和南京解放70周年,抚今思昔,展望未来,让我们一起聆听老兵的记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实现新的目标。近日,江苏省军区南京第27干休所任长盛老首长讲述了自己参加渡江战役的故事和经历。

1 班长夸我名字好,打仗就是要常胜!

“我14岁参加子弟兵团,1947年2月分配到9纵炮营1连三班。班长刘毓昌知道我叫任长盛后,笑着说我名字起得好,当兵打仗就是要常胜……”谈起参军的经历,老人格外兴奋,滔滔不绝聊起往事。

“渡江战役期间我担任27军80师炮团宣传干事。1949年初淮海战役结束后,我跟着部队一路南下,奉命集结在长江北岸,等待着渡江战役打响。”任长盛回忆道,敌人在长江南岸修筑了大量碉堡,还有精良的美式装备,双方隔江相对。我军一方面准备渡船、马匹、车辆、预备后勤补给等,充分做好前期物资储备,另一方面则在思想上做好准备,战士们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老人记得当时大家面对滚滚长江宣誓:“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虽然豪情万丈,但对于北方人,一下子要渡过长江打到南方去,不免有思乡情绪。他当时只有20岁,作为宣传干事,不但要克服自己的思乡之情,还要咬牙挺住,做好战士们的思想工作。

2 炮火中驾“破”船登上南岸码头

“我炮团奉命集结在长江北岸。”部队在江边集中了百门大炮,阵势浩大,配合步兵渡江,大炮一字摆开,延绵几公里,甚是壮观,面前是大量民船集中在内河,阵势雄伟。

任长盛清楚地记得,那天风很大,又是半夜,小船在风浪中急行,但谁也顾不得危险,冒着对岸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就在离对岸数百米时,他们的船被打了个洞,江水一个劲地往船里灌。

在这危急关头,任长盛一面帮助战士堵漏洞向外排水,一面高呼口号:“冲上对岸就是胜利!”

敌人的防线全线崩溃,任长盛所在部队便一路急行军一夜跑60公里,沿着沪宁铁路一线,经镇江、无锡、苏州,一路向上海进军。任长盛说,他们这些农村兵第一次来到城市,对城市生活不习惯,闹出过不少笑话。

3 我只是普通经历者、幸存者

任长盛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他参加革命后多次打仗立功受奖,可他很少和别人提起过这些经历。两年前,干休所组织春游参观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老人才回忆起几十年前的风风雨雨,将这些战斗经历写成回忆录。他说:革命战争年代的日子是很艰辛的,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革命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就没有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经历者、幸存者,我们要牢记历史,不能忘本。

离休后,任老仍然保持优良传统,积极发挥余热,致力于国画创作和书画装裱艺术研究,其作品多次参加军内外书画比赛展览。在南京七所老年大学教授书画装裱艺术课程,从教20年,先后培养了3000多名装裱人才。

人物小传

任长盛,1929年4月生,山东海阳人,副师职离休干部。1947年2月入伍,历任通讯员、副班长、干事、副指导员、助理员、股长、教导员、副主任、副科长、科长、政治委员、正团职研究员,原南京军区后勤部研究室副师职研究员等。荣立三等功两次。(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19年4月15日)

相关新闻:相隔70年又见渡江“摇橹姑娘”

□通讯员 陆佳楠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的镇馆之宝是当年参加渡江战役的一艘木船,当时的船上有一位摇橹的大辫子姑娘叫颜红英。4月4日上午,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前夕,90岁的渡江支前模范颜红英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木船前。老人几次想从轮椅上站起来,双手比划着划船和拉帆的姿势,指着该馆编辑的《馆藏图集》中那张“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照片,泪水涌出了眼眶,仿佛回到了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她摇着船帮助解放军突破长江天堑。当年,在炮火隆隆的江面上,20岁的颜红英奋力摇橹,载着20多名解放军战士向江南驶去。这个画面不仅被新华社随军记者邹健东拍摄下来,她的感人事迹也成为海纪馆重要展陈之一。除了这艘老木船外,海纪馆的新馆和旧址展厅都展出了颜红英的照片。(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19年4月15日)

难忘军旅

记忆中的黄脸盆

□肖日东

有过军旅生活的战友,大概对黄脸盆都记忆犹新。那个笨重却耐用的黄脸盆,连同那黄沙飞舞的渭北高原,也总不时闯进我的脑海,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1999年12月,经过20多个小时颠簸的我来到部队。刚入营门,除了震天响的威风锣鼓,还有一阵阵“嗵嗵嗵”的闷响欢迎我们。天太黑,也看不清是什么乐器。后来班长告诉大家,是黄脸盆的欢迎声把我们迎进连队。

到连队的第二天,班长集合部分新兵到军需仓库领物资,特别厚实的塑料脸盆,底部印有“兰州军区配发"字样,200斤的壮汉踩在上面跳两下,都不会留下一丝裂痕。班长意味深长地说:“珍惜你的黄脸盆,以后它的用处可大了。”一天早饭后,连长召集班以上骨干,要求把连队门口的那片菜地整成训练场,专门用于新兵爬战术。值班排长集合所有新兵,统一带上黄脸盆,把整理出来的大小石头运到垃圾场。在滴水成冰的渭北高原,数十个新兵统一端着黄色的脸盆,盛着大小石块或枯枝烂叶,一路小跑往返于菜地与垃圾场之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最让人难忘那最有“味”的一次用途了。连队的厕所是旱厕,估计10多年没有清理过。连长决定全连官兵动手清理,班长集合新兵:“每个人都带上黄脸盆,一分钟后厕所门口集合。”分工后,连长、指导员首先跳到了旱厕里。

那一天的壮观场面不再细说,“战斗”过后车队开来了一辆洒水车,专门用于冲洗黄脸盆。西北的寒风呼呼地刮着,那股特别的味儿一连几天都消散不了。一个星期后就是除夕,每个班和面包饺子、装茶话会的瓜子花生用的还是黄脸盆,联欢会上大家欢声笑语的样子,似乎早就忘记了黄脸盆“战斗”过后留下的味道了。

从此,黄脸盆总是与我们形影不离,它是拉练途中休息的板凳,是拉拉队加油助威的征鼓,是野外驻训时洗脸泡脚的用具,是盛装夏日瓜果的绝妙大盆。

近20年的军旅生涯,黄脸盆随我征战渭北高原,浸润烟雨江南。脱下军装一年多了,黄脸盆已不知踪影,可这些故事却连着我的人生和初心。(作者系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政工处原干事)(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19年4月15日)

军地领导祭扫“军中焦裕禄”杨崇元

紫金山/金陵晚报讯(通讯员 杨有祥 郭迅)4月5日,“军中焦裕禄”“模范团政委”杨崇元同志生前所在部队首长与六合区及人武部领导一同来到六合朱家山公墓,祭扫安葬在这里30年的杨崇元同志,向杨崇元墓敬献鲜花,寄托哀思。

据介绍,杨崇元是六合横梁街道黄中村人。1968年3月应征入伍,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和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8月,刚从国防大学毕业的杨崇元调到某炮兵团任政委,两年多下基层调查研究310天,其中在连队蹲点110天。1987年,全团在师和集团军组织的考核中夺得7项第一,他和团长被集团军党委评为“一对好主官”。1988年,团党委被集团军评为先进团党委。官兵赞誉他是“军中焦裕禄”,党委一班人赞誉他是“廉洁奉公的好班长”。1988年11月,他在连队蹲点时,病情加重仍坚持工作,12月29日,病情突然恶化,被送进医院抢救。在生命垂危时,嘱咐妻子不要向组织提个人要求。1989年1月1日病逝,时年42岁。1990年2月11日,中央军委追授他“模范团政委”荣誉称号。(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19年4月15日)

双拥短波

富贵山社区网上祭英烈

4月11日,富贵山社区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缅怀先辈,牢记历史,激发大家的爱国主义热情。邵莉

尧化新村为英烈网上献花

尧化新村社区通过掌上社区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引导居民为英烈网上献花、网上祭奠、留言寄语,永远铭记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做出巨大贡献的英烈。张智银

秦淮军休五所祭扫先烈

4月11日,秦淮军休五所组织第五、第六党支部全体党员前往雨花台烈士陵园举行祭扫仪式,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发爱国情怀。汪晶

市司法局“送法进军营”

4月12日,武警南京支队与南京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共同启动“送法进军营”活动。将利用两周时间,通过法律宣讲、观看法治挂图及法律问题咨询解答等形式服务官兵,解决基层官兵家庭涉法问题。陈宁 李丰(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19年4月15日)

上一篇:穿着“革命到底”绣鞋横渡长江

下一篇:一家三代炮兵人的家国情赤子心

版权所有 © 南京财经大学 党委保卫部、人民武装部、保卫处

电话:025-86718116(仙林);025-83494110(福建路)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亚东新城区文苑路3号 邮编:210023

社交媒体
南财保卫处